跳至主要內容 跳至主選單

學術研究

談《新加坡古事記》對重建新加坡國史的意義 ──
從物質文化研究角度看饒宗頤先生對國際漢學典範轉移的貢獻

講者: 陳珏教授(台灣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暨歷史研究所教授)
日期: 2016年4月9日(週六)
時間: 下午 3時-5時
地點: 饒宗頤文化館演藝廳(九龍荔枝角青山道800號)
語言: 普通話
查詢: 3917 5599
備註: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饒宗頤文化館 合辦

 

內容摘要:  對饒宗頤先生《新加坡古事記》的研究,討論這部書在國際漢學史和物質文化研究史上的重大學術意義。饒教授《新加坡古事記》初稿之草成,在1967年,定稿已是1976年,十年磨一劍,成此近五百頁之巨著。近四十年來,研究此書學術史意義者極少。講者近年研究二十世紀漢學典範轉移史,發現此書在漢學典範大轉移中,佔據一席重要的地位,尤其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展開的晚清海外遊記研究和九十年代以後展開的物質文化研究兩大學術潮流的興起,有先聲奪人的引領之作用,演講將從這兩方面詳細展開討論和分享。
 
王兆鵬教授簡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現為台灣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英文專著Record of an Ancient Mirror: An Interdisciplinary Reading在2010年收入有一百年歷史的德國東方學會叢書(Abhandlungen für die Kunde des Mogenlandes)出版,有廣泛學術影響。兼任漢學與物質文化研究叢刊(台北聯經出版社)主編、劍橋中華文史叢刊中文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執行主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國際「漢學與物質文化」研究聯盟總幹事。近年主持的兩岸清華漢學領域合作研究計畫,在海內外產生相當大迴響。